首页 | 卓越绩效 | 山东品牌 | 质量工程师 | 设备监理 | 质量教育 | 下载专区 | 质量创新 | 顾客满意度 | 质量竞争力 | 精益生产 | 品牌策划 | 协会简介 | 联系我们
首页 >> 新闻动态

2007年中国名牌战略发展报告
发布时间:2008-02-18 10:29:00     浏览次数:5693
 

2007年,中国名牌战略的实施,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以企业积极投入名牌建设为主体,政府大力引导、扶持、培育,有关社会组织积极支持,名牌战略得到有效推进。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名牌建设、重视名牌成长的良好环境。一批优势名牌脱颖而出,为用户和消费者提供了高质量的选择。一批优秀企业走出国门,成功实施国际化战略,促进了“中国制造”质量水平的提高,为中国名牌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中国名牌战略的实施,对中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名牌战略全方位推进

(一)政府高度重视,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推进名牌战略,培育名牌产品。为了营造良好的名牌发展环境,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国务院成立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发出了《国务院关于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专项整治行动,掀起了新一轮的打假扶优热潮,进一步为名牌产品的发展营造了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的良好环境。

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若干配套政策,通过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全面推进名牌战略,加大培育和宣传力度,完善名牌评价机制,积极营造培育名牌、保护名牌的市场环境。国务院有关部委也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引导鼓励企业创建自主品牌。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加强质量工作、推进名牌战略进行了专门部署,制定了名牌扶持政策。28个省、市、自治区制定了名牌战略实施规划,19个省、市、自治区把实施名牌战略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管理。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品牌大省”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按照企业主体、合力推进、龙头带动、科技创新的原则,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推进“品牌大省”建设。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上海市加快自主品牌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和发展。26个省、市、自治区制订了名牌产品的奖励政策,全国776个市、县对获得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进行了表彰和奖励,实施名牌战略已经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措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安徽共同签署《“十一五”期间长江三角洲苏浙皖赣沪质量技术监督合作互认行动纲领》,决定对跨省异地的名牌产品实行优先保护。

(二)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品牌意识不断增强

随着名牌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品牌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创建名牌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大批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许多企业以优良品牌为纽带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扩大品牌影响力。在2007年的787家中国名牌企业中,506家企业参与了国家或行业标准制定,占64.29%,名牌企业自主创新、努力掌握核心技术的意识明显增强。

名牌企业的示范作用和社会责任逐渐增强。在第十五届中国质量论坛暨节能减排论坛上,中国名牌企业首次向社会发出了节能减排宣言——《济南宣言》,明确表示要充分发挥中国名牌生产企业的带头作用,把节能减排放在名牌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企业争创名牌的积极性明显提高。2007年有1382家企业的1468个产品申报中国名牌产品,比2006年的864家企业924个产品分别增加了49.6%58.9%。以企业为主体的中国名牌战略推进机制取得明显效果。

(三)全社会共同培育,名牌发展环境渐趋成熟

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市场活跃,消费升级,供求关系进一步平衡,为中国名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良好的宏观经济发展态势使我国的技术、资本、劳动力等产业要素配置机制更加顺畅,为企业创建名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大了产品质量监管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有关行业协会对企业的服务、协调、指导作用日益加强,社会各界,尤其是媒体加大了对名牌战略和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为名牌发展初步营造了健康有序的环境。

深化名牌战略的宣传,借助第十一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第八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全国质量月活动平台,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山东省人民政府合作,分别举办中国名牌产品展览会,召开中国名牌论坛(陕西)、中国名牌战略发展国际论坛(四川)以及第十五届中国质量论坛暨节能减排论坛(济南)。上千家名牌企业几千种名牌产品参加了展览。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和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召开了以“自主知识产权与品牌建设,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2007中国品牌高峰会。

(四)坚持科学公正,中国名牌产品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

科学制定中国名牌评价目录。2007年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目录涉及16个行业162种产品,体现了鼓励自主创新、新农村建设、节能环保和区域协调发展等主题,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其中新增目录125种,鼓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品55种;立足三农发展的产品有20种;提高生活质量,有效引导消费的产品有42种;先进制造业产品有38种;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产品有24种;高附加值的自主品牌出口产品和替代进口产品有72种;与2008年奥运会相关的产品有18种。

名牌产品评价工作更加科学、有序、透明。中国名牌产品评价在企业自愿申请的基础上,坚持专家评审、政府监督,评价指标充分反映市场和消费者的意愿,评价目录、评价规则、参评产品和评价结果全部公示,整个过程进一步公开透明,不向企业收取任何费用,不搞终身制。2007年中国名牌评价实施了环保一票否决制,把环境保护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新增了职业健康安全、电子监管等指标,更加重视市场评价和企业社会责任;向社会公开征集千余名专家组成评价专家库,邀请消费者代表参加评价,更加强调社会的广泛参与和监督。

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命健康,中国名牌评价高度关注食品安全。随着国家对食品市场准入全面完成,对列入评价目录的鲜冻分割肉、挂面等17类食品严格把关,把食品名牌评价与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相衔接,保障了名牌产品的食品安全。

二、实施名牌战略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1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实施名牌战略取得了巨大成效。7年来,共表彰了1957个中国名牌产品、10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一大批中国名牌的涌现,大大提高了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06年全国工业增加值9.035万亿元中,中国名牌产品和省级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对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25.81%,拉动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4.39个百分点。实践证明,实施名牌战略,对于提高我国企业和国家的综合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了新型工业化进程。

通过实施名牌战略,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我国高端、高附加值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占有率,形成了一批以名牌产品为龙头,跨地区、跨行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团。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通过实施名牌战略,以中国名牌“长城”润滑油为核心整合旗下的长城、海牌、南海三大品牌润滑油产品,市场份额从5%提高到12.15%,高档润滑油达到30%以上。整合后的长城润滑油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第五,形成了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品牌。

在现有中国名牌产品中,机械装备类产品306个,占总数的15.64%;涉及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品587个,占总数的29.99%2007年新增先进制造业产品38种,占目录的30.40%,涉及成套技术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关键零部件、大型船舶装备等重大领域。目前,以大型空分成套设备、高压电力变压器、数控机床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发展迅猛。机床行业高、精、尖产品的比例由2003年的5%提高到2007年的12%左右;产品数控化率由200323%提高到2007年的40%左右。

(二)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提升了产业竞争力。

实施名牌战略,着力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努力掌握高端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质量水平,从而增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2006年,全国省级以上名牌企业有11640家,研发投入达到2192亿元,占销售收入的2.49%;拥有专利117832项,其中发明专利20226项,占专利总数的17.2%;平均每家省以上名牌企业拥有发明专利1.74项。

名牌战略推动了我国主要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一批优质液态奶名牌的推出,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提升了中国液态奶的整体质量;冰箱压缩机等高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摆脱了依靠价格优势获得竞争力的状况,树立了以质取胜的良好形象。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凭借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摸索出了一条从引进设计、联合设计到自主设计的创新之路。目前,大连船舶重工已经可以完全自主地设计、制造超大型油轮,且生产成本大大降低,造船速度从几年前的三四个月提高到现在22天就可交付一艘船。

(三)推动了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了“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在现有的346类中国名牌产品中,鼓励外向型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有173类,占50%。这些产品中,有144类产品的行业规模达到了世界第一,名牌产品群体初步显示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2007年的856个中国名牌产品中,68.57%以自主品牌出口。海尔牌电冰箱、海尔牌洗衣机、华为牌程控交换机、中兴牌程控交换机、振华(ZPMC)牌集装箱起重机、格力牌空调器、阳光牌精纺呢绒、中集牌集装箱、波司登牌羽绒服、钱潮QC牌万向节等10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在国际化程度、市场主导能力、发展和创新能力、质量水平等方面都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市场占有率居国际同类产品前五位,成为我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争创世界知名品牌的典范。通过实施名牌战略,有力提高了“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四)推出了一大批名牌消费品,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随着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和市场成熟度的提高,购买力进一步向质量好、信誉高、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倾斜。在现有的中国名牌产品中,消费类产品1222个,占总数的62.44%。一大批消费类名牌产品的涌现,得到了市场和用户的认可和好评。其中,在103个家电中国名牌产品中,海尔、格力等一批家电名牌产品成为中国家电市场的主力军。347个食品类的中国名牌产品深受老百姓的喜爱。2007年新增的消费类产品有挂面、腐乳、童装、橡胶避孕套、轮椅车等31种,占目录的24.80%,涵盖了食品、轻工、服装、医疗器械等领域。

(五)培育了一批农产品名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

立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重点考虑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产品。在现有的1957个中国名牌产品中,涉农类有634个,占总数的32.4%,涉及农用机械、化肥农药、种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领域。2007年新增的农资产品有插秧机、重过磷酸钙、百草枯、种子等20种,占新增目录的16%。涉农类名牌产品的迅速发展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尤其是农用机械、化肥农药、种子等涉农产品品牌的快速成长,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添了动力。

(六)宣传了一批节能环保名牌,促进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名牌战略的推进,近年来我国一大批节能环保产品发展十分迅速,有力地促进了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在2007年的中国名牌产品中,涉及节能、减排两大领域的有汽车消声器总成及尾气催化转化器、高效节能换热器、格栅除污机、水污染防治设备等22种节能环保名牌产品。2007年中国名牌企业共787家,其中449家企业都通过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占57%2007年评出的33个家电中国名牌产品中,27个产品都通过了节能产品认证。

(七)中国名牌集群带动作用凸显,有效促进了区域竞争力提升。

2007年,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的名牌集群效应明显,不仅促进了东部发达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带动了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提升,对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广东省潮州市目前共有14个中国名牌产品,其中5个日用陶瓷、5个工艺美术陶瓷都产生在潮州市枫溪区。在名牌企业的龙头带动下,潮州市枫溪区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美术瓷和日用瓷的生产出口基地。

实施名牌战略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2006年,陕西省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11.38%的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已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2.41%,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在带动陕西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龙头示范作用。

实施名牌战略对于中部地区崛起发挥了积极作用。截止2006年,湖北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数量仅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5% ,但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却超过50%。特别在武汉市,4大支柱产业、6大优势行业中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已经成为行业龙头。

随着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和中国名牌战略工作的推进,东北三省名牌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目前,东北三省已有中国名牌产品120个,在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建材等优势产业中,名牌产品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质量竞争力的提高。

三、中国优秀品牌的国际化实践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我国优秀品牌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涌现出海尔、华为、格力、中集、振华港机等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竞争力的品牌,在与国外的大公司、大品牌同台竞技的同时,增强了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为转变出口增长方式、造就世界一流品牌、探索实现国际化的道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以海尔、格力为代表的中国家电业顶级品牌,与国际著名品牌全面竞争。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家电产品生产制造基地和消费国,中国名牌家电产品总体质量水平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制造的空调器、电冰箱、洗衣机、彩色电视机、微波炉、电饭锅、冷柜、电风扇等11类家电名牌产品的产量均列世界首位。实施名牌战略以来,共有海尔、格力等17103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海尔、格力等企业作为我国家电企业的杰出代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不断增强自身优势,探索了中国家电企业国际化的宝贵经验。

海尔集团利用“技术和文化双引擎”,集聚资源实现高端突破,通过差异化切入高端国际市场、本土化塑造国际强势品牌和全球化布局全面拓展国际市场三个阶段,成功地将“海尔”塑造成世界知名品牌。1999年,海尔以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基础,以差异化策略进入美国市场。之后,全面推进品牌本土化工作,在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建立了8个设计中心,直接建立生产基地、营销组织。高端市场取得初步成功后,海尔开始在全球拓展国际品牌形象,产品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尔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注重关键技术知识产权的开发,有专利7000项,发明专利1234项,有6项新技术纳入IEC国际标准提案。目前,海尔已跻身美国、欧洲、非洲、日本等市场的一线品牌行列。海尔洗衣机、电冰箱的市场份额都已成为世界第一。

格力电器坚持专业化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营销突破,塑造了空调产品产量世界第一的品牌。通过资源集中、专业发展、技术创新和自建销售网络,走出了格力特色的发展道路。格力电器以“变频多联”等一系列自主研发的先进技术打破美日技术垄断,通过“以技术创新抢占制高点”的技术研发战略,走出了中国家电企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瓶颈。同时,积极建设全球营销渠道,在全球开设了2000多家格力专卖店,改变了营销受制于家电连锁零售商的局面。格力空调在西欧市场占有率达到30%,在意大利市场占有率突破60%。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238.03亿元,空调产销量突破1000万台,销量世界第一。

(二)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电子信息行业优秀企业,以核心技术提升品牌竞争力。

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已居全球第二,中国制造的程控交换机、微型计算机等13类中国名牌产品的产量均列世界首位。在电子信息行业的23111种中国名牌产品中,产生了联想、华为、中兴等一大批优秀的中国名牌。华为等众多电子信息类企业通过国际合作、跨国并购的方式壮大自身实力,实现了国际化,其全球市场占有率和海外市场收入不断增加。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华为、中兴抓住电子信息产业从模拟通信技术向数字通信大变革的历史机遇,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创新模式,成功掌握了第二代数字通信的核心关键技术,成为全球一线的通信设备供应商。作为高端电信设备供应商,华为、中兴采取以新兴市场为突破点,通过高质量的产品树立标杆示范项目,在市场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进而向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拓展,形成国际性品牌。目前,华为、中兴已成为全球重要的通信设备供应商。

(三)以振华港机、中集、万向为代表的机械装备类中国名牌,从规模制造向先进制造迈进。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突破性进展,一些产品开始迈入国际舞台,有的企业已成为全球机械制造业中的生力军。我国机械工业产品中约有1015%的产品质量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生产的数控机床、石油钻机、船舶产品、中小电机、自动化控制元器件和汽车零部件等20类装备制造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现有中国名牌产品中,有汽轮机、数控机床、大型空分设备、起重机、数控刀具等77306个机械装备类产品。中集集团、振华港机、万向集团等企业在不断扩大企业规模的同时,通过技术并购和技术创新,从跟随模仿到自主创新,在关键领域掌握核心技术,以高技术和低成本,掌握了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振华港机成立之初采取“技术模仿”策略,凭借劳动成本和价格优势,赢得了加拿大和美国港口的订单。随后,振华港机通过与国际同行、高校科研单位协作,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平台,投入巨额资金深入研究,逐步降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先后开发出几十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产品,首创的双40英尺箱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效率提高50%以上,自主研发世界首创的全自动集装箱码头装卸系统实现了高效、环保。目前,振华集装箱起重机已进入62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占世界市场份额70%,成为全球最大的港口机械制造商。

20世纪90年代初,中集集团抓住以美国为主的全球集装箱产业开始大规模向中国转移的机会,整合国内市场,先后并购国内十多个集装箱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干货集装箱制造厂,全球市场份额超过20%。之后,中集选择冷藏集装箱作为产业升级的突破口,通过合资、并购等方式与德国等国外专业公司合作,获得多项关键专利技术,进而占据了全球集装箱制造的高端领域。目前,中集成为全球最大的集箱商制造商,在国际同类市场的占有率达到50%以上,产品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申请发明专利342项,申请国际专利109项。

万向集团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万向节生产企业,该企业紧紧围绕“自主创新、自主发展”的基本原则,凭借过硬的技术基础和质量保证,1984年成为我国第一个出口美国市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1997年,成功进入美国通用汽车主机配套体系以后,万向加快了海外扩张步伐。从2000年开始,万向采取战略收购的措施,先后在海外建立、收购兼并了27家外国公司,逐步掌握了产品的核心技术,建立了涵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营销网络,成功进入全球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

(四)以阳光、波司登为代表的纺织服装行业的国际化企业,向高附加值发展

中国是全球纺织服装产品的制造大国、出口大国和消费大国,我国的棉纱、化纤、精纺呢绒、真丝绸、针织品、西服、衬衫等26类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到目前为止,纺织服装行业共有37300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阳光精纺呢绒、波司登羽绒服积极把握国际市场走向,不断创新产品,注重塑造品牌形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成功引领国际市场。

江苏阳光集团投入巨额研发资金,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纺织品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并与多所高校建立开展多方面合作,促进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不断提升,持续跟踪并引领了全球毛纺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多种新型毛纺织面料产品面市,成功跨越不断提高的绿色壁垒,顺利进入美国、日本、欧洲等国际高端市场,满足了德国、意大利等国际著名服装企业的需求。

波司登根据服装市场崇尚个性时尚化的特点,将人类对简约生活的追求风格融于羽绒服产品中,强调羽绒服的时装化、休闲化,突出羽绒服简洁、轻薄的特点。波司登羽绒服的成功设计,为其在国际市场上争得了一席之地。波司登是全球防寒服三大生产企业之一,销售量在国际市场排名第一,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功进入美国、俄罗斯、英国、日本等国家。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新兴市场升级,为中国名牌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我国是全球国际贸易的第三大国,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品牌在国际竞争中仍处于追赶和从属地位,自主品牌出口不足10%,低附加值产品大量出口带来包括节能环保、贸易磨擦等一系列问题。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品牌强国,迫切需要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快实施名牌战略,迅速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以高质量的产品和良好的品牌形象占领国际市场;迫切需要我们建立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增加高端产品的研发投入,不断提升高端品牌的附加值,提高对国际市场的把握能力和整体竞争能力; 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名牌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营造更有利于优秀品牌成长的市场环境,将中国名牌战略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努力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的名牌产品。

 



声明:
1、凡本网站原创信息均属山东省质量评价协会版权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2、本网转贴的文章均转载自国家正规网站,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所有:山东省质量评价协会 ©2007-2023
地址:济南市历阳大街6号银丰大厦  邮编:250002
电话/传真:0531—88023958
电子信箱:sdzlpjxh@163.com
鲁ICP备1201022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