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万象更新。随着要素成本上升、出口下滑等影响,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而资源压力在加大,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上限,靠原来拼规模、拼资源、低附加值、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等发展方式已不可再持续,增速换挡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彻底抛弃用旧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再现高增长的想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已成为无法回避、必须进行的一场变革。当前国内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几大行业,亏损面已经达到80%,部分企业产能过剩、利润下降、资金困难而成为“僵尸企业”,另一方面,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或有竞争力的产品供给不足。如出现国人抢购荷兰奶粉、日本马桶盖等现象。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游客在境外消费约1.2万亿元。现在一些企业都普遍处于一种按兵不动的“熬”冬状态,或等待来年形势转好,或想拖下去移交给下任解决。而国家政策层面则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措施,希望尽快能够腾笼换鸟、壮士断腕实行供给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顾客的需要,真正启动内需,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面对当前环境及政策压力,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现在各级政府实施质量强省(市)战略设立质量奖,推行实施卓越绩效模式,不失为一种适宜的方式。(详见附件全文)